来源:滚动播报
(来源:中国航空报)
陈岑 余龙
面对全球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浪潮,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引领和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使命召唤下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直面多品种小批量生产、工艺复杂、设备分散的离散型生产制造挑战,主动对标数字航空转型的新形势、新趋势和新要求,将精益管理方法和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,构建起以“连续化节拍装配、饱和化资源利用、及时化异常纠偏”为鲜明特征的数字化均衡生产管理体系。同步推进生产源头能源系统低碳化改造与生产过程清洁化升级,走出了一条效率提升与绿色低碳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新路。
精益筑基 数字赋能
“过去排产靠经验,设备巡检靠双腿,配套物资流转常‘卡壳’,效率瓶颈突出。”谈及转型前的痛点,导弹院技术人员记忆犹新。
展开剩余77%如何破解?导弹院把“最小成本投入”作为前提和边界条件,大刀阔斧进行精益流程变革和数字化转型,构建起有节拍、可控制、适配批量定制生产的数字化均衡生产管理架构。
面向制造价值流,导弹院不再让所有产品挤在一条生产线上,而是运用PR工序矩阵分析法,把工艺相似的产品归为一类,组建30个精益单元、28个自动化单元和19条高效产线。针对手工作业单元工序时间差异大的问题,引入现场观察、时间测算工序、工序拆分重组,建立站位平衡流水线,形成流水线作业指导书,让协同作业高效流畅;针对工序周转复杂的手工作业单元,绘制“面条图”优化布局,大幅减少重复流转;针对频繁换线的设备作业单元,创新“线外”前置生产准备和标准化设备换线流程,停机时间显著缩短,柔性生产能力大幅提升。
在物理单元之上,导弹院构建了与之呼应的“数字化虚拟生产线”。从一颗螺钉的位置到一台大型设备的运行温度,从物资进度到产品质量参数,关键数据可在线采集、即时反馈,驱动管理层精准纠偏,实现了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测各要素实时可见可控,确保产线始终高效有序运转。
导弹院还大胆向繁琐的检验流程“开 刀”。过去,一个产品要经过层层抽样“体检”,耗时耗力。现在通过优化例行试验策略,可实现边生产边检验放行,合并同类项使例行试验环节数量缩减三分之二,生产周期压缩近1个月。不仅提升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,更同步减少了高能耗试验设备的使用时间,能源消耗同比直降26.8%。在重视效率提升的同时,聚焦过程质量指标,通过理论推导、数据统计,关联整合生产全过程数据,运用数据包网络分析精准识别工艺薄弱点,靶向提升工艺技术水平,优化关键特性数据,使产品稳定性进一步提高,废品率从0.86%降至0.23%,材料浪费减少约25%,能源浪费减少约18%。
源头降碳 绿能涌动
走出产品生产车间,来到导弹院水、电、风、气、暖等动力保障单位,已不再是烟囱林立、机器轰鸣的老样子。
导弹院深知,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。在积极响应国家“双碳”号召下,经过充分调研、论证和勘探,建设了水源热泵系统。工作区绿地下,14口百米深井源源不断地把地下水抽上来,再通过精心设计的“5供9回”管道网络,确保一滴不落地安全回灌到地下。地下机房内,5台高效的水源热泵机组正悄然运行,实现了导弹院可再生能源利用的“零的突破”,年减排二氧化碳3586吨。同时,引入高效节能新设备,实现供热制冷系统设备能效跨越式升级,切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,一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8500吨。
产品生产、测试离不开氮气。过去导弹院依赖高耗电的深冷空分制氮工艺,流程复杂、消耗电量高、运行效率较低。如今导弹院建成了液氮气化系统,采购第三方专业生产的液氮,通过自建的液氮储罐和低压气化器,稳定高效地为科研生产现场供应所需氮气,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,年碳减排1340吨。
清洁护航 绿色制造导弹院将清洁生产理念融入日常,推动生产过程全面“绿化”。以完成年度污染物减排指标为硬任务,常态化组织开展清洁生产。引导重点排污单位主动作为,实施生产源头工艺改进,积极申报清洁生产项目,2024年底严格评估项目实施成效,依据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奖励,源头预防,项目牵引,形成良性循环。
持续实施“乳化液减量”“有机溶剂减量”“电镀污染物减量”等清洁生产专项攻关,大力推广应用“无氰镀铬钛”“无氟无铅可焊性镀层”等绿色表面处理工艺,有效减少了重金属排放。购置自动碳氢清洗机、全自动有机溶剂回收机等先进设备,从源头减少废乳化液、废有机溶剂等危险废物的产生量。
近3年,导弹院实施完成了31项清洁生产方案,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52吨、危险废物235吨,节约用电420.6万度、节约用水6967吨,在有力支撑导弹院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的同时,也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从依赖“老师傅”经验的粗放制造,到数据驱动的精益制造,从高耗能、有污染的旧模式,到绿色低碳、清洁生产的新路径,导弹院用实践证明,向数智转型要效率,向绿色低碳要未来,方能行稳致远。
通过构建数字化精益生产管理体系,并同步实施能源系统低碳化改造、生产过程清洁化改进,导弹院成功将“效率瓶颈”转化为“发展引擎”,将“双碳”压力转化为绿色动能。在2024年任务量同比激增127%的严峻考验下,交出了生产周期平均压缩21.3%、生产效率提升65%以上、综合能耗降低5.6%、危险废物减排显著的优异答卷。
发布于:北京市启远网-配资114平台-上杠杆炒股-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